测试1

来自反女权网

文章原链:点击查看原文

在“5.20”前夕,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“胖猫”事件迎来官方调查结果。


关键结论就是:谭某和“胖猫”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,互见亲友,并在一定范围公开双方恋爱关系,经济上互有往来,共同攒钱谋划未来生活,

双方存在真实恋爱关系

, 谭某未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、以恋爱为名骗取“胖猫”财物的行为,不构成诈骗犯罪

比如,一个最受人关注的细节是,在双方恋爱期间,“胖猫”向谭某转账317次共计79.9万余元,而谭某向“胖猫”及其亲属转账179次共计46.3万余元。


也就是说,之前

很多网友脑补的“捞女”pua傻白甜的剧情,在这起事件中压根就不存在

当然,通报也同时指出,这场由原本正常的恋爱关系走向悲剧的事件,之所以闹得全网皆知,与“胖猫”姐姐刘某的行为有直接关系。比如,在弟弟死后,她曾在网络曝光谭某个人信息,并找人代写“小作文”已博取网友同情,甚至还购买流量来炒作事件的热度。


所以,通报也指出,对刘某的行为将根据进一步调查情况作出依法处理。


但是,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错的真的只有“刘某”吗?扪心自问,多少人在这起事件中成了“参与者”?为什么几张聊天记录和转账信息,就让如此多人对于刘某炮制的“小作文”照单全收?当初那些一腔正义要求要为“胖猫”主持正义,将矛头对准谭某的网友,是否也该出来道个歉?


更显奇葩的是,即便在真相公布后,依然有网友信誓旦旦的表示,“捞女们开心死了”,并且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。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?


现在,事件到了这一步,大家也就没必要再去深究其中的种种细节了。这可能是对“胖猫”最好的尊重。


反而是作为旁观者,应该从此事中汲取一些教训。我认为以下三点结论很重要:


一,现在确实是“后真相时代”——相当一部分人,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。 即便是“真相”公布后,还有很多人找出一百个理由,去为自己的盲信和偏见,寻求辩解。


二,永远不要相信群体的正义。当一件事真正流行开来,特别是成为全网关注后,很多时候就是被情绪所推动的,真正的理性、克制,变得极其奢侈。虽然这里面看起来蕴藏着对正义追求,但很多时候,不过只是大家发泄情绪罢了。


比如,大家讨厌“捞女”确实是没错,但是,当将讨厌“捞女”、谴责“捞女”的情绪投向一件本身事实不明确的事情和一个人的身上时,它很可能就变成了一种“网络暴力”。


另外,还要说一句,当大家把“渣男”、“捞女”这类词挂在嘴边时,最好也想一想,到底什么是“渣男”,什么是“捞女”,它的标准是什么?因为人是复杂的,动辄以一个边界不清晰的概念去衡量一个人时,它带来的“误伤”,可能是大概率。


三,不要动不动把家长里短公布在网上,希望网友来断个“公道”。现在,随着互联网曝光的简单化,仿佛谁都可以通过在网上发信息去公开一件事,似乎遇事不决,就可以通过在网上曝光来寻求解决。


然而,一而再的事实都表明,很多事情,尤其是涉及私人情感、家庭关系等事件,一旦被公之于众,最终必定伤害的是自己——热度越高,这种舆论的反噬效应就越强。


道理很简单,私人事件,本来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对错标准,而公开后,每个人由于信息不对称、立场差异,以及一些人出于流量等目的刻意输出不同的声音(也可以说是带节奏——其实我很讨厌用这个词),最终只会造成“结论”的扭曲,让自己莫名承受伤害。


所以,越是在互联网看起来“无所不能”的今天,普通人越是要尽量远离——不要动不动在网上寻求“正义”,也不要试图想当然地、仅凭道德冲动就去为他人主持“正义”。因为,这伤人又伤己。


其实,啰嗦了这么多,总结起来,古人已用四个字帮大家总结了——“众口铄金”。